查看原文
其他

(精华版)李荣华、杜昊|“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减排效应与区域差异

JJYGLY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09-09


❖ 自2022年5月18日起,《经济与管理研究》正式启用中国知网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投稿请前往:


https://rem.cueb.edu.cn

https://jjyg.cbpt.cnki.net

“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减排效应与区域差异
李荣华 杜昊

► 刊期:《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11期

► 作者简介:李荣华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杜昊,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助教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本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交易试点的减排效应、机制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持续、有效地从总量、效率与公平方面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水平,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通过能源强度降低、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进步有效实现试点城市的碳减排。(3)碳排放权交易减排效果存在异质性。从区域来看,减排效应大小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从工业特征和环保政策偏好来看,老工业基地和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碳减排效果更好。(4)西部地区的碳减排效应主要源于能源强度改善和能源结构转型,绿色技术进步方面东部地区效果较强而西部地区存在明显挤出效应;老工业基地减排效应主要依赖于能源强度改善,非老工业基地则通过各种机制协同作用实现;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非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均能通过各种机制协同减排,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实现减排水平的突破。本文为中国因地制宜地发挥碳排放权交易作用,进而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绿色技术进步;区域差异

引用格式

李荣华,杜昊.“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减排效应与区域差异[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44(11):25-44.


一、研究背景

中国提出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既是碳排放大国的责任,更体现了中国主动维护全球气候和环境的担当。碳排放权交易是政府在制定碳排放核定标准及配额分配方案后,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排放历史及现状、减排约束条件等,赋予其碳排放配额产权,通过自由市场机制撮合碳排放权买卖交易,是具有代表性的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中国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作为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与落实碳中和愿景的核心工具之一,高度重视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温室气体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创新。

学者们就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排效应和机制展开了有益探讨,但目前尚未就减排效应的存在与否、作用机制形成一致结论。本文试图通过减排效果与作用机制的异质性分析,探究不同主客观条件下区域碳减排的优势路径与短板,进而使碳交易市场能够根据地区减排路径差异进一步调整碳价、市场准入条件、碳配额分配方式等制度设计,使政府能够根据地区减排优势路径与短板进一步调整激励相容政策,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和效率,更好地实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制度设计。从整体来看,对该问题进行更加详细深入的研究对未来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助推“双碳”目标实现和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创新之处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

第一,基于城市层面数据,从多个角度考察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排效应。现有关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减排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碳排放总量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本文兼顾碳减排总量、效率与公平,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衡量标准对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排效果进行实证检验。

第二,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工业特征、政府环保政策偏好的不同进行减排效果的异质性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减排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即减排作用机制究竟有何不同?这为观察不同类型城市能否通过碳排放权交易降低能源强度、优化能源结构与促进绿色技术等多重减排机制实现减排目标提供实践依据,为国家和区域实现“双碳”目标选择更加科学有效的环境政策运用路径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效应和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持续、有效地降低了试点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并且能够引起试点地区能源强度改善、能源结构转型、绿色技术进步,进而达到低碳发展的目标。第二,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看,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排效果大小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从工业特征和政策偏好看,老工业基地和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碳减排效果更好。第三,东部地区、非老工业基地和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等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能源强度的改善效果较弱,绿色技术创新效果更好。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等产业层次低、行业发展远离技术前沿的地区,碳交易政策对绿色技术研发容易产生挤出效应。就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能源结构的影响看,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和非老工业基地等具有改善能源结构工业基础或清洁能源资源禀赋的地区,能源结构改善效果更好。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生态环境约束下中国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进程,实现“双碳”目标带来以下启示

第一,加快中国环境规制政策由命令控制型向市场激励型转变。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事实证实了中央政府借助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来促进低碳减排的可行性与正确性,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国承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多重压力的背景下,扩大更具适应性和激励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实施范围是一条可行之路。

第二,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前对中国碳减排具有效果的是能源强度优化、能源结构转型与绿色生产技术进步,这需要宏观层面的公共政策来推动。企业在进行生产行为调整时并不能创造完备的技术溢出条件,促使地区间要素或技术流动协调发展,因此,政府应给予财政补助、技术补贴以及税收优惠,来调动企业提高生产能效、投资减排技术积极性,引导能源消费结构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转变。此外,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应加强合作与规划,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

第三,平衡区域间发展差异。区域发展差异会导致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排效果呈现差异。进一步结合地理区位和历史发展,依据行业排放现状与地区间的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市场化水平等差异,合理地选择符合地区特征的市场导向型低碳政策的实施路径,有针对性地支持地区间要素流动、低碳基础技术研发和区域能源结构改善,以激励更多企业参与到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保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运行,从而达到全国碳排放减排的目的。

(全文刊发在《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11期第25—44页。)

  ※ 阅读提示 ※  


《经济与管理研究》电子期刊已上线,新增目录链接功能,敬请扫码体验!

往期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经济与管理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